荀彧暂时没法对这两个问题给出一个答案。 他只能确认一点,比起邺城的袁绍和刘辩,在长安的乔琰与刘虞这对组合,好像更有可能实现皇族与士族共治天下的目标,或者说,是士族地位不减的汉家天下。 其实非要说的话,乔琰本就应该是荀彧的首选。 戏志才与郭嘉两位好友早早便投效在了她的麾下。 荀爽在前往长安后将荀攸送到她那里做了个军师。 纵观天下各路英雄自汉灵帝驾崩、甚至是更早时候开始的表现,又罕有能与乔琰匹敌之人。 但很奇怪的是,他虽然没亲自与乔琰接触过,却直觉在她的种种表现中,透露出的并不是个铁杆汉臣当有的态度。 她早在黄巾之乱中,就已表现得太过理智与清醒了,以至于当荀彧尝试将自己代入乔琰处境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办法将她放在那个外露的立场上。 也便是——因为汉灵帝的赏识提拔而无有保留地付出。 如她给自己所起的那个表字一般,像是一把舍身而焚的炽火。 这不太对。 有些态度,那些与乔琰共事或相抗的人或许看不出来,处在荀彧这个局外人身份上,却要清楚明了得多。 也或许,倘若将她换一个性别,当世争锋之人更能看出她的矛盾之处来。 当然,荀彧没有必要揭穿她。 毕竟她从头到尾都没有做任何越界之事,甚至令并州这一片边地,发展到了民生政绩军事都首屈一指的地步。 但也正因为这种让他无法确定走向的野心,荀彧同样不敢选择投向她。 这就是他未曾跟诸葛亮说出的话。 只是现在,出现了一点让他也未曾想到的变化。 随着长安的动乱终结,出现在此地的,居然并不是乔琰辅佐着刘协这个少帝,凭借着自己打出的清君侧名头顺理成章地架空刘协的权柄,对外则以天子正统之名发起讨逆。 也即所谓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而是乔琰与卢植、皇甫嵩、黄琬、王允等一众大汉忠臣,在刘协失踪之后将刘虞给扶持上天子之位。 敢选择思想已经成熟的刘虞作为天子,好像又与荀彧以为她有不臣之心的判断并不相符。 莫非…… 她只是想做权臣,但必须是她所选中的那个大汉天子的权臣? 以荀彧想来,倒也有这个可能。 若将天下州郡中民生治理的情况排个序,乔琰的并州乃是毋庸置疑的魁首,但刘虞的幽州能一度将粮价压低到一石三十钱,不是第二也能保住第三的位置。 以世人的眼光看来,刘虞即位,势必能一改昔年汉灵帝时期卖官鬻爵、骄奢淫逸的风气。 若这就是乔琰的追求,她先前的种种举动也可以解释得通。 可惜这种对她执政理念的深入挖掘,绝不会出现在郭嘉与戏志才送给荀彧的信中。 他也只能在亲身游历于四方的一路上, 对比评判各路诸侯的表现, 直到收到刘虞即位的消息后,做出了这个他也不太确定的假设。 到了这种时候,他实在不该因为担心会像奉孝一样有去无回,便对她退避不见。 作为曾经被何颙评判的王佐之才,他也大可以凭借着为刘虞出谋划策的理由踏足长安。 在这种想法的驱策下,他终于来到了武关之前。 荀彧拢了拢身上的披风,朝着关内走去。 身后的随从替他牵着马,跟在他的后头。 或许是因为长安即将迎来新的天子,就代表着往来之间的商机,又或许是因为刘表对乔琰进攻董卓中所表现出的效率着实敬畏,放开了对这处关卡的限制,在这座司隶与荆州之间的连接隘口处,有不少商队的往来。 荀彧置身于人群中,虽因其气质卓尔,与周遭显得有几分格格不入,却也说不上太过醒目。 但刚核验了身份户籍入关,荀彧便见有一小童朝着他跑了过来。 他停下了脚步,等着小童跑到他的面前,听到对方问道:“我家郎主让我来问,敢问先生可是颍川的荀文若?” 荀彧顺着小童伸手指向的方向看去,见那头是一列商队,规模不算太小。 其中被小童特意指着的那一辆马车,比起一般的商队所属要看着稍精致些,但也至多被人觉得是家产丰厚的商人而已。 只是此人能认出他的身份,好像也并非等闲。 荀彧回问道:“若是又如何?” 小童道:“若是的话,郎主请先生上马车一叙,从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