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没有为宋世恩的多嘴生气,反而双眼一亮。
“呵呵,小侯爷,看来你这几年进学的确用心了。不错,是这么个意思,禁卫厚饷,但只随驾出征,练练也是好的。”
小皇帝眉头更加紧皱,“张先生,禁卫八千人,是定例,少人立刻得补缺,并不会减少钱粮。”
张先生换了个说法,“陛下为什么看重西宁侯嫡子?”
短短一句话就把皇帝问傻了,两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小皇帝哪是对手。宋世恩听的大乐,差点笑出声。
好在他没有等皇帝找理由,立刻接上了,“想必陛下看到了西宁侯嫡子的积极进取,忠心耿耿。就算他个人是有袭爵想法,由此看大,禁卫的勋贵子弟,对功勋很渴望。出征,也是正名,堂堂正正恢复祖宗荣光,是他们内心的想法,留在禁卫可惜了,但没有禁卫的身份更可惜、更不方便,只好陛下圣裁,让他们到边镇练练。”
“谁…谁可为主官!?”
“谁都不能,除了陛下!”
“啊!?小小边患,御驾亲征?”
张先生莞尔,“陛下会意错了,老夫的意思是,只可陛下指定主官,都是勋卫子弟,出门在外,除了他们自己,恐怕别人无法节制。强行节制,只会适得其反。”
小皇帝不说话了,张先生又转头向门口,“宋世恩,你说呢!?”
“陛下,张先生打的一手好盘算,既不浪费钱粮,还不想让边将跟着担责,胜了应当,败了勋贵更抬不起头,而公侯伯主官又不会出征,他们为了子弟,会提供足够支持,朝廷又省了一笔。”
哈哈哈哈……
张先生瞬间仰头大笑,根本不在乎宋世恩的点破。
笑了一会,才对皇帝道,“陛下,西宁侯嫡子可提督禁卫,他没有到五军都督府任职,年纪轻轻,自然需要立功,否则以后怎么在勋贵中抬头,熬时间,那可有得熬了,枉费陛下看重。”
宋世恩又代皇帝接过话头,“张先生,禁卫没有集训,贸然出征,是害死大家。”
“老夫没有这样说,在京营校场集训一月战阵应该可以了。”
“两千人,马匹自配,刀箭自配,钱粮自配,只能短暂出征,长久不了。”
张先生看明白了,这个未来的西宁侯,有两把刷子,还非常‘光棍’,勋贵天生的,抛下皇帝,向宋世恩摆了一下手,“入列吧!带刀侍卫官很多都是将来的五军都督,你是西宁侯嫡长子,早晚会袭爵,没必要作小兵拘束。”
宋世恩看了一眼小皇帝和太后,太后没有任何表示,肥宅的眼里很复杂,竟然没看懂,想了想,没必要装弱,直接站到了公侯末尾,与两人隔的还有点距离。
五军都督府的几位掌印此时更不能贸然开口,真是难为他们了。
“只为吾皇效忠,小侯爷让老夫生敬。”
“张先生不用忽悠小子,我敢,但别人不服,照样什么都不是,您算盘落空了,恐怕得另找人,或者另找机会。”
“小侯爷认为,什么是英雄!?”
嘎~
张先生好为人师,对内阁六部的掌控很强,对皇帝也是,每次都得把皇帝教育的‘心服口服’才会停止。这个毛病最终害死了自己的妻儿老小。
短暂思虑了一会,猜不透他想找什么突破口说服皇帝和自己,但是,机会难得,可以和他扯一扯。
“三国曹操曾说,夫英雄者,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也……这是帝王之英雄。卑职眼里的英雄,是对民族延续有重大贡献之人。比如戚继光戚总兵,卑职就不懂,戚总兵功劳和兵事贡献足以超越宁远伯,李成梁能封伯,戚少保却不能,以后本朝一定会被后人数落。”
宋世恩在说前半句的时候,张先生眼里闪过一丝光芒,靠,得意忘形了,这话是找死,赶紧转了个话头,数落起朝廷的不是,先堵住再说。
张先生果然被带偏了,还没说服这小子出征呢,竟然说朝廷薄赏,“小子,这是乾清殿,你倒是敢说,念你年轻,老夫就不计较了。朝廷叙功是有定制的,不是想怎么赏就怎么赏。宁远伯自然该封伯,戚继光自然是不够。”
“呵呵,张先生,您也是一叶障目,卑职记得您向陛下讲过成康、文景、开皇、贞观、仁宣之治。陛下问您,什么是大治之世、什么是盛世。您说,国泰民安,还让陛下做一个大治明君。您是当朝首辅,自然知道,大治是在大乱之后。您没理解陛下的意思,陛下也不好再问。张先生改革,国力蒸蒸日上,为什么要做大治之君,这不是自相矛盾嘛,应该开疆拓土,为汉民争夺生存空间,布施天朝之威。”
张先生看看小皇帝,晒然一笑,“陛下年轻气盛,意气奋发,等亲政,自然会知道朝事艰难,并不矛盾,以后会明白的。这与封赏有什么关系。”
宋世恩来劲了,因为他看到小皇帝眼里都是星星,“不,张先生,这就是卑职说封赏不公的真正原因,您还是没明白陛下问题背后的意思。卑职这么说吧,天下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