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的不同行为不同性质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三,方式不同,责备挖苦不能混为一谈。
韦康之死,严格意义讲,还真不关姜叙什么事。
可杨氏为教育侄子,先将韦康之死归罪于自己的儿子,对儿子进行责备。杨阜跟随韦康左右,韦康被杀后仍投降于马超,效力于马超。
而今,杨阜又联合韦康旧部起兵反叛马超。杨阜投降马超纯属是权宜之计,伺机想反马超,为韦康报仇,毕竟是一而再地背叛旧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固然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行径。
因此,杨氏对侄子杨阜的教育方式则是用挖苦,用“损”字来形容更为恰当。对儿子,教训是小事,强加也不可厚非;对侄子,教训就是大事,只能用揶揄来表示内心不满。
所以,对象不同,自己的角色也不同,批评教育的方式也就不同。
杨氏在责备儿子,挖苦侄子的同时,能及时在母亲、姑母的身份进行转换,对儿子、侄子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从而就显得公正公平,以身作则,具备超强的教育意义。
姜叙母杨氏在对待韦康之死,对儿子和侄子采取两套不同的标准,对姜叙严要求高标准,对杨阜则低要求低标准,全在于杨氏深明大义,公平公正,教育有方有圆。
深明大义,指识大体,顾大局。
姜叙母杨氏,一个年老的妇人,在对待姜叙的旧上司韦康被马超杀死之事,不被亲情所左右,而识大体,顾大局而责儿子,损侄子,鼓励儿子起兵反叛马超。
老妇人,虽年老体弱,无法上阵杀敌,但在忠义面前,照样识大体,顾大局。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