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次评价《微尘》的话差不多,一样的技巧直白简单,一样的余韵悠长。
刘余庆责编深吸一口气:“不提别的,这篇文章倒让我想起了我以前刚刚出大学的时候。”
“当时我面试了好几份工作,每一份都是文字编辑。辗转好多次,才终于面试成功。那时候年纪轻,有梦想有抱负,没有去想过风险啊什么的,过了面试后还高兴的不行。”
“可我回家告诉我爹妈,他们脸上那欣慰又担忧的神情,我这辈子都记得。”
办公室里的众人一时怅惘。
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人们对于职业的认同感是不一样的。
文字编辑可能在沈瑜的年代,意味着光鲜的办公室白领。
但是在如今更像是奋斗在非典前线的医护人员、缉毒战场的一线警察、逆着人群往前冲的防爆战士。
过多的接触文字工作意味着他们对情绪病的抵御能力更低,一旦患上了情绪病,治疗的难度也会加大。
可外界听到这份工作仍旧是无不夸赞,甚至无数小年轻也前赴后继地想跳入这围城。
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有时候看一些文章,真的会受影响以至于突然情绪低落。
还有一些文章,明明知道十分优秀,却不自觉地用文字解剖刀将它拆的支离破碎,毫无美感与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