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姜弘立,压根是出人不出力,几乎没怎么参战,等到本朝兵部左侍郎、辽东经略杨镐以及手下总兵刘綎、杜松、马林、李如柏,尽皆败亡后,姜弘立立刻说服其国主李珲,转而宣布中立,等他们看到女真人在辽东越来越出于战略优势后,更是直接投附了女真人。如此背信弃义之邦,有何可救?!” 周延儒、温体仁乃新近崛起的部堂、抚台大臣,深受崇祯信任。他们二人任职于礼部,礼部主理藩务,朝鲜问题,乃藩务的重中之重。所以,作为礼部尚书、侍郎,周延儒、温体仁也列席此次廷议。 看到周延儒、温体仁出来反对,崇祯帝微微眯了眯眼,稍微松了口气,其实依照他的本心,便是不救,说起来,还是周延儒、温体仁这两个家伙懂自个儿的心意啊。 崇祯最近越来越反感东林党了,阉党覆灭后,东林独大,内阁中,韩爌、钱龙锡、李标等,尽是东林党,尚书、侍郎中,也有很多东林,让崇祯处处受到掣肘。东林党人都是“从道不从君”的君子,无论什么事情,都把儒家的“孔孟大道”摆在第一,至于皇帝的好恶,他们似乎并不怎么关心。 于是,崇祯已有让内阁、六部换血的意思了,必须打破东林党执政的局面,而周延儒、温体仁便是他布下的破冰之棋,他下定决心了,一定要打破因为东林党独大而导致的朝堂上的铁板一块的坚冰。 周延儒、温体仁出言后,果然,迅速引来了东林党上下的抨击,上至首辅、次辅,下至各部尚书、侍郎,对周延儒、温体仁都是大加讨伐。这让崇祯更加忧虑东林的独大了。 你看,朝野上下几乎都是东林党人,为君者,不怕党争,他怕的是一党独大,如果官僚们都抱团了,君主也就没有权威了,只有官僚们分散为不同派系,他们才会有求于君主、依附于君主,在大大小小的争议中,君主的最终仲裁,才显得那么的神圣、凛然。如果官僚们抱团了,那么,他们便会将君主看作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橡皮图章,作出决议后,只是要求君主履行“批红”的程序而已,一旦君主反对,他们势必群体进谏、指责。 崇祯暗暗道:朕绝不会让那样的情况出现的,雷霆雨露,皆是君意,君主的意志,岂能被你们这些狗屁士大夫左右!崇祯最烦的便是,东林党人时不时将程朱理学那句名言“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挂在嘴边。天下,只能是朕的天下,你们都是朕的仆役,竟然还想着“共治天下”,着实可恨! 在群起讨伐周延儒、温体仁的声浪中,要数新近归京风头正盛的礼部右侍郎钱谦益,最为慷慨激昂。 钱谦益将他的那两位礼部同仁骂了个狗血淋头,只差没有直接骂他们是汉奸、卖国贼了。周延儒、温体仁乃是礼部尚书、左侍郎,是钱谦益这礼部右侍郎的直接上司,竟然被下属当廷谩骂,而无力还口,这让崇祯更加忧心东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