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果然非同小可。”
仔细想想,袁氏树恩四世,要是从卢植那里开始算,刘备不也算是袁氏门生故吏的边角料,这个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道:“非公之言,备实不悟,然则以明公之见,我下一步该如何行事。”
荀彧道:“君侯岂不闻范雎‘远交而近攻’之计乎,如此,得寸,则公之寸也,得尺,亦公之尺也。”
荀彧接着说道:“徐州陶恭祖年老德薄,君侯旌旗向南,则徐州可定,兖、豫二州,处中国而为天下枢也,兖州四分五裂,刘公山无能为也,豫州盗匪横行,袁公路不能治也。君侯以青、徐之众,而收兖、豫之地,则中原必定,中原定则威震天下。然后,西向而讨董贼,迎大驾于关中,还天子于旧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则汉室可兴,霸业可成,此周公之业也。”
听了荀彧话,刘备顿时觉得有些刺耳,心说荀彧这货不是大汉忠臣么,怎么说起话来,处处不为大汉朝考虑,什么“得寸,则公之寸也,得尺,亦公之尺也。”,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话是忠臣应该说的么。
其实,刘备认为荀彧是大汉忠臣,是他对荀彧有所误解,荀彧在劝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对曹操说过,“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把汉献帝和周襄王和义帝比较,没有一点尊重之心,这完全是把迎天子这件事,当做一块筹码来衡量,哪里有一点忠臣的意思。
至于荀彧反对曹操称王什么的,也不是对汉室忠诚,而是对曹操忠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赞同曹操称王,是为曹操考虑,只不过是曹操不领情罢了。
刘备在心中吐槽了一番荀彧,不过他还是知道荀彧说的有道理。
这番话,对于与刘备而言,顿时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难怪历史上刘备遇到诸葛亮,听了隆中对,立刻就说自己遇到孔明,那是如鱼得水。这种战略上的规划,果然是非同一般。估计以后就没有“隆中对”了,今天这一对,日后大约就可以叫做“船中对”,或者“河中对”了。至于具体叫什么,完全取决于日后刘备提起这件事的时候,称之为什么。
于是,刘备上前,握住荀彧的双手,说道:“备今得明公,真如鱼之得水也。何愁汉室不兴,天下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