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大汉第三帝国崛起录> 067董卓进京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67董卓进京下(2 / 3)

董太皇太后之侄董承,纳为部下,以示亲近。这个董承,就是三国演义里,搞出了衣带诏的那个董承。

如果说,谁是废立皇帝最大的责任人,一定是袁隗。

至于董卓,根本就个背锅侠。他本是袁隗的门生故吏,手上大部分的兵马,刚到手,还没捂热乎,能有多大的控制力。

或者说,董卓如果没有得到太傅袁隗的帮助,光靠三千士兵,是不可能吞并几万朝廷军队的。

在朝廷之中,董卓也没有任何政治基础。没有袁隗的支持,他根本没有废立皇帝的能力。

只不过,袁隗是个毛都熬白了老狐狸,实在是太特么狡猾了。

明明是他想在何进死后独揽大权,利用故吏董卓这么个粗货,完成了废立大事。

偏偏他干了这么大的事情,一转身,就把所有的黑锅,都扣到了董卓身上。

而袁隗自己,仿佛一点边都没沾。

甚至有人骂袁绍,说袁绍是乱天下的贼子,也没人骂他袁隗。

退一万步来说,哪怕袁隗没有参与废立,责任也应该由他来背。

这和董狐记载“赵盾弑其君”的理由是一样的道理。

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甚至,袁隗还不如赵盾,赵盾逃跑了,不管“弑君”的事情,究竟是不是他指使的,毕竟他不在现场,用孔夫子的话说“出境得免”。

而袁隗却是亲手将少帝扶下皇座。

其中差距,不可以道理计。

九月十二日,董卓遥封远在幽州的幽州牧兼太尉刘虞为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董卓由司空改任刘虞留下的太尉位,兼领前将军,假节,赐斧钺、虎贲,更封郿侯。

十三日,太中大夫杨彪任司空,同时,征豫州牧黄琬为司徒。

二十一日,黄琬入朝任司徒。

此时,朝廷三公齐备,分别是司徒黄琬,司空杨彪,太尉董卓。

董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

天子,也许是太傅袁隗的意思,准奏。于是,恢复陈蕃、窦武等人的爵位,并提拔他们的子孙为官。

陈蕃之子陈逸,任鲁国相。

窦武之孙窦辅,举为孝廉。

十月三日,何太后才下葬,与灵帝合葬于文陵。董卓还趁合葬的时候,命人把文陵中的陪葬宝物都拿走。

周毖劝说董卓,说道:“废立之事,非常人所能明白。袁本初不识大体,得罪董公,因恐惧而出奔,非有异志。如今捕之甚急,势必会使他反叛。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若袁本初收豪杰,聚徒众,则山东非公所有也。”

周毖与董卓是同乡。是凉州少有的名士,因为有这一层关系,颇受董卓信用。

董卓闻言,深以为然,此时袁绍逃亡到了冀州。于是,董卓就任命袁绍为勃海郡太守,封邟乡侯。

袁绍根本不理什么勃海太守,仍然自称司隶校尉,因为他把司隶校尉的印绶带走了。董卓也没办法,只能不任命新的司隶校尉。

董卓又以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王匡为河内太守,鲍信为济北相。

面对董卓打过来的糖衣炮弹,以袁绍为首的这群人,不约而同的做出了同一个选择。

那就是,把糖衣吃下去,把炮弹打回去。

董卓又大肆提拔士人中的佼佼者,征辟名士入朝为官。一来,是给自己扬名,二来,也是想从中收取一些人才为自己所用。

颍川荀爽,先为平原相,还未到任,又为光禄勋。当了光禄卿之后,荀爽视事三日,进拜司空。荀爽乃是中原世族心目中的泰山北斗。一介平民,自被征命到当上三公,前后未满百日,不过九十五日而已。

陈纪为颍川名士陈寔之子,任五官中郎将。

韩融也是和荀爽、陈寔同一辈分的颍川名士,为大鸿胪。

张玄,为侍御史。

张玄曾经建议张温发动政变清除宦官。当初,车骑将军张温出征凉州前,他的故交张玄跑来找张温,提出诛杀宦官,他甚至还策划好政变细节,让张温趁着皇帝及文武百官到洛阳城外为其践行时,突然以军令发动政变,直接诛杀宦官及相关的一切人等。张温被吓得目瞪口呆,没敢动手。

此时,宦官已经被清扫一空,张玄这才接受任命,因为年老体弱,中途病逝。

又征辟申屠蟠,不到。众人咸劝之,蟠笑而不应。算是保全了名节。

杨彪又征辟汝南许劭,许劭亦不到。

韩馥为御史中丞,他是颍川韩氏之人,被董卓举为冀州牧。

朱儁由城门校尉为河南尹。

刘岱由侍中出任兖州刺史。

孔伷有“清谈高论,嘘枯吹生”之名,张谘亦知名。

以孔伷为豫州刺史。

张谘为南阳郡太守。

服虔为尚书侍郎,又为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