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峥嵘志> 第30章 熹平石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章 熹平石经(1 / 2)

冬去春来,如今已经是熹平四年四月。张胤守孝已有二十多个月,再有四个月,即守孝期满。

虽然守孝期间不能娱乐、要时时悲戚,但是今天张胤的心情很好,他遇到了开心的事。

早起之时,他得到了一个消息:著名的“熹平石经”之事发生了。

郎中蔡邕、张胤的老师卢植、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为由,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宦者李巡等,一并上书,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天子许之。蔡邕亲自撰书于碑,使工匠镌刻,准备立于太学门外。可以想见,立碑之后,必定会有无数后儒晚学,亲到碑前观视、摹写。

对这熹平石经之事的发生,张胤十分高兴,倒不是说他有多么看中六经文字的勘误,而是他终于可以确定今年,也就是熹平四年,到底是西元的那一年了。他可以断定熹平四年是公元175年。在此之前,张胤一直搞不清楚汉帝年号与公元纪年的对应关系。毕竟张胤不是学历史出身,虽然对历史、书法等古典学科很有兴趣,但是也难以记下所有的帝王年号。他只记得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几次著名的大事件发生在哪年。比如,他知道黄巾之乱起始于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赤壁之战爆发于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另外就是这熹平石经立碑于黄巾之乱前一年,即公元183年,但是史载石经的篆刻却用了整整八年。这样算来,今年就是公元175年。这还得靠后世的张胤喜好书法,与书法相关的事情多少都有些了解。

搞清楚了自己现在到底生活在哪一年,让张胤十分欣喜。这样他就可以未雨绸缪,更好地做好自己的计划了。毕竟他现在能够准确地计算出离黄巾之乱爆发还有整整九年时间。

虽然还有九年时间,但是在张胤看来依然是时不我待。他习文练武是为了打好乱世生存的基础;撺掇建立五方社是为了积累资本;收养孤儿是为了培养人才。可是在他的计划中,依然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他希望能够造船出海,只是现在还没有机会。他近期要做的事仍然是习文练武、教养孩童。

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黍谷山庄中的孤儿已经超过了五百人。世家大户养上数千僮仆亦不是稀罕事,但是养上五百少年孤儿的却极为罕见,幽州各地有识之士对张胤也佩服不已,如此之大善举,非常人能及。可是人们都不会想到,张胤教了孤儿们什么样的知识,更不会意识到,这些知识足可以在大汉搅扰起一片风云。

为了教育这些孤儿,张胤废寝忘食地教书讲课,一天之中,孩子们分学科上课,除了偶尔有张俊、滕玉、窈儿来替换一下,其他时间都是他自己在讲。张胤已经开始考虑找几名帮手了,他的目标之一就是崔琳。他准备过几日就到渔阳城中与崔琳商谈此事。在此之前,他还得继续坚持。

黍谷山庄中,一批孩子衣衫整齐、腰板挺得绷直地站在院子当中,正在听张胤讲话。

“今天,泉州马县令要来咱们山庄。跟随马泉州一同前来的有你们的几十名学弟学妹。一会儿,你们到山庄门口列队欢迎一下。让你们的学弟学妹们见识一下你们这些学长学姊的风采。”

张胤这般安排,是有特别目的的。他想让新来的孩子们见识一下山庄孤儿们的气象,要给他们一个具有巨大冲击力的记忆,让他们一生一世都记得这一幕,启发和培养他们对黍谷山庄的忠心度。自今年春开始,每当有一批孤儿来到黍谷山庄时,都会经历这一幕。

张胤令百名孤儿列队欢迎的一幕,不仅让新来的孤儿们记忆深刻,也着实震撼了马赞一把。

他本是去别郡公干,路过渔阳城,顺便到黍谷山庄见见张胤,并将泉州收敛的几十名孤儿送到黍谷山庄。没想到张胤搞出了这么一出。

一百名孤儿昂首挺胸、走着齐步行进到山庄大门两侧,之后,有人不断发出各种动作的指令,比如“稍息”、“立正”等等,只几个呼吸之间,一百人就已经分队站好。这些孤儿面色稚嫩,但队列之整齐,精神之昂扬,气势之威武,即使是他麾下的郡兵也不过如此。马赞见了张口结舌,心中震惊不已。张胤收养的那些孤儿他也不是没有见过,衣衫褴褛,邋遢颓废,哪有此等气质?这些还是那些孤儿吗?如果是同一批人的话,这悯农郎君也忒不得了了,竟然能将一些稚弱孤儿,教得如此模样,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张胤走上前,向马赞行了一礼道:“马泉州大驾光临,弊庄蓬荜生辉。快请进!”

马赞连忙换了一礼,道:“子承不要这般称呼,折煞人了。我比你略长,贤弟你还是称乎我一声兄长吧。”马赞虽然与张谟共事,但是其辈分低,论起来正与张胤同辈。

“大兄。请进!”张胤笑着说道,拉着马赞的手,一起走进院中。一边走,一边又对着一名高个子男孩说道:“张雄,你领人带学弟学妹们进去洗澡、换衣。”

张雄行礼道:“诺!”然后组织人分别去引领新来的孤儿们去跨院中背“八字诀”和家规,之后再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