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其他的都是些政治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孩儿的强项。因为孩儿比较注重民生,所以更多关注的经济问题!”
朱载垕点了点头:“嗯!朕也曾听闻你有个‘农业为本,工为枝干,商为血液’的论断。而你在山西所推行的改革也是围绕解决民生和商业发展为主的!朕也明白你为何选择在这里动手!但农为本,不解决这为本的问题;你强肢注血有怎么能解决这最要命的土地问题呢?”
张朝笑了笑解释道:“土地问题确实是我大明当下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土地是广大民众最耐以生存之本。有了土地就能栽种粮食,有了粮食民众就能生存!如果一个人有足够多的钱财,那他也就不需要靠土地他也能养活一家老小;那时他也就不必再去寻求土地。如何才能办到这一点呢?做工经商,又或者入朝为官!入朝为官这条路必定是少数人可为之事。经商也需要前期资本也是一条少数人可以选择的道路!剩下的便是做工!”
“在这里需要给父皇解释一下的孩儿所言之做工不用于当下佃户在地主家那种做工。而是想孩儿在太原等地设立工厂而民众来工厂做事的那种做工,而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工人’!工人来我设立的工厂替我生产我需要的产品,我支付其相应的工钱,他们靠着工钱就能养活一家人。这样他们就会失去对土地的依赖。当我大明的有了足够多的工厂,那就需要更多的工人;这样对土地的要求就会急剧下降。这样就能缓解土地矛盾!”
“有了商品,那就得有商人来销售这些东西。因此,商人的队伍势必也会增加。而朝廷的问题就为商人创造出更大市场。这就是我为什么主张‘封贡互市’的原因!除去,我们周边的朝贡国;我们还要扩大海外市场。丝绸之路父皇应该很是熟悉,还有成祖时期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我大明的瓷器丝绸茶等等东西在西方国家可是供不应求。在我大明也就几十文的东西转手到了西方那些国家就变成了几十金!那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润,而朝廷也可在这些贸易中获取大量的关税。商人们了利益势必会雇佣更多的人来做工,到那时又有多少人还会抱着土地过一生呢?当然这土地问题还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创立与世宗时期的‘一条鞭法’可作为我大明此次土地改革的一个指导性政策!”
听闻张朝这话,朱载垕点了点头:“关于桂萼所创立的‘一条鞭法’朕也有所了解。那是你皇祖父九年,桂萼进呈《任民考》疏,提出取消照黄册派定年份轮役的老办法,改以一省之丁粮供一省之役。而时任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的建议,规定了新的赋役征法: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而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行令各府州县,永为遵行。”
对于朱载垕的言说,再次给了张朝以震撼。这位被朝臣们视为“语言障碍(哑巴)”的皇帝,秉承拱手治天下的治世的理念。令人感到震惊的他不仅不是一位一无是处、昏庸无能的帝王;还是一位相对开明的君主!
张朝看着朱载垕欲再多言,但想了一下,还是不说为好。在席间,张朝发现这殷士儋与高拱二人不怎么对付,如果让这样“死敌”同在内阁主持政务;势必会影响自己接下来改革计划。但转念一想,以殷士儋与高拱的关系,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位殷阁老便会被高拱给排挤出内阁。
张朝之所以会有想让殷士儋离开内阁的想法是因为殷士儋与高拱之间的矛盾极有可能会影响内阁的团结和决策;从而导致改革变法不能顺利进行!而张居正和高拱二人虽说有分歧,但二人都有变法图强之心;二人的共识大于分歧。由二人联手主持改革变法,也有助于集思广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