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年轻时生活在魏国,他是一个爱读书的好青年,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事业锁定在政治方面,这也是当时士族的一个最重要的出路。魏国在诸侯中是首先变法兴起的强国,综合国力在战国名列前茅,这个国家也是一个学术发达的强国,商鞅从这里学习到了许多的知识,仔细研究过各家的学说。
他从一开始就不盲从书上的观点,他的眼睛是用来看书,也是用来看这个世界的,而且他的普通家境,使他有机会发现魏国最基层的情况,这也是他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学习的知识改造一个国家。他最终发现其他各家的不足,而确立了自己对法律的信仰,这是一个跨越,他不再炫耀无用的学问,他要做干实事的好干部,他要学习法律。
他对其他学问的排斥,说明他是仔细研究过这些学问的,甚至曾经迷醉其中,然而就是因为曾经被迷惑的很深,所以后来才能彻底的跟它们决裂,从而走上一条崭新的道路。这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商鞅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他要一直走下去。商鞅在魏国做中庶子的时候,公孙痤向魏王推荐商鞅,魏王不屑起用商鞅做国相,就否决了这项推荐。公孙痤又建议魏王杀了商鞅以绝后患,魏王答应了,事后公孙痤后悔,觉的商鞅是个好小伙,办事勤勉认真一丝不苟,不应该害他,就把这件事告诉商鞅,让他赶紧的逃跑!
按照常理,大难临头赶快跑路,但是商鞅只是对公孙痤微微一笑,说魏王不听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这一问把公孙痤问住了,显然商鞅比公孙痤更了解魏王,这也证明了公孙痤对商鞅的评价,他的确是个奇才。
商鞅是个聪明人,很善于揣摩人心,但却不屑于苟且获利。他孤身进入秦国,并且很快就成为了秦君的心腹人物,这样的火箭升迁是对他才能的极大肯定,获得君主一时的信任,也许不是什么难事,但获得一个君主一辈子的信任,这个人不是个超级佞臣,就是一个绝顶忠臣,不同的是,佞臣需要满足君王的私欲,让自己成为君王感觉生活中的必须品;忠臣则要树立君王的公心,让君王成为理***的标杆,商鞅可以算做嬴渠梁的忠臣。
他们的友谊从3次试探性的会谈就开始了,商鞅的才华吸引了秦孝公,秦孝公的决心感染了商鞅,他们坚定的站在一起,公开和大奴隶主的代表甘龙、杜挚等人,展开了一次次的高层辩论,驳倒了这些人的反对意见,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法,要打到一切害人虫!
商鞅公布第一次变法内容前,为了让民众看到秦君变法的决心,就在国都市南门树立了三根木桩,贴出告示悬赏,谁能把木桩搬到北门,就给他10金,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没去搬木桩。
嫌钱少?不是,这个价钱已经很高了,正是因为价格太高了,反而让人疑心,这不是炫富搞事情啊?大家都犹豫了,本来这活不难做,搬走就来钱,但就是没人上前。这就是普通人的思维,反常的事情恐怕有诈,老实一点比较保险。
商鞅听说没人来干这差事,手底下的人问,是不是放个合理价,这样肯定有苦力干这个活。商鞅微微一笑,他要在秦国树立变法的权威性,就是要让人知道公布的法律不是一纸空文,他要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不是偷偷摸摸的干事业。
涨价!涨价!谁搬走木桩,50金!这是个天价,群众中终于有人站了出来,一个壮汉冲上前去,一路小跑把木桩搬走了,并且如约获得了奖金,这次的广告策划成功了,人们都说商鞅是个好人,也是个言出必行的君子,这个好人的变法就是从这里开始了。
他和秦君携起手来,对着秦国狂横的贵族大鳄们,就是一阵打压,使这个半野蛮的国家开始了法制化,而且获得了巨大成功,秦人按照法律生活了20多年,已经被成功改造了,这实在是了不起的事业,商鞅几乎是以狂热的宗教徒的热情,从始至终献身于自己的法治信仰。他对自我信仰的坚定,值得每一个谈“主义”的人学习!
商鞅也干过损事,当然这在军事上叫“兵不厌诈”,但不管你怎么诈,在人们心里,他就是出了损招,而且商鞅还因此立了军功,获得了商、於地区15座城市的封地。
商鞅领兵攻打魏国,魏国的主将是魏王的兄弟,也是商鞅的好朋友。商鞅不是擅长攻城略地的武将,但是他智商高啊,他要出损招!
他给魏军主将写了一封信,说领兵打仗不是他的真心,这都是国君的意思,咱们以前就是好朋友,多少年没见面了,我不忍心跟你打架斗殴,溅一身血,咱两个见个面喝两杯,签一个互不侵犯条约,就带兵回去吧!
这件事是言者有意,读者无心,魏国主将也是喝酒喝坏了大脑,让猪油糊了心,他乐呵呵的找商鞅来喝酒聊天了。这时候商鞅计策已成,立即设好埋伏抓住了魏国主将,然后发兵打击没有主将指挥的魏军,这样秦军又打了一次胜仗。
商鞅有了这15座城池后,薪水和待遇都提高了,事实上他也成为了一个君主,但他仍然忠实于秦君。他本人根本没时间到封地做领主